中医推拿按摩手法的操作规范,核心是“安全为先、辨证施术、流程有序”,需从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到术后注意事项全程把控,具体可分为以下3个层面:
一、术前规范:评估与准备是安全基础
1. 明确注意事项,排除风险:先通过沟通和简单检查,排除不适宜推拿的情况,比如 - 皮肤有破损、感染(如湿疹、烫伤)或肿瘤部位;
- 骨折、脱位未复位者;
- 急性扭伤/拉伤48小时内(需先冷敷,避免加重肿胀);
- 高血压、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或孕妇腰骶部、腹部。
2. 了解病情,辨证方案:询问患者症状(如疼痛位置、性质)、体质(如老人/儿童/体虚者力度需轻)、病史,确定手法选择(如慢性劳损用轻柔按揉,肌肉紧张用弹拨)和操作部位。
3. 环境与体位准备:环境需温暖、安静,避免患者受凉;协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如仰卧、侧卧、俯卧),暴露操作部位,其余部位注意保暖,操作者需修剪指甲、洗手,必要时涂抹润滑剂(如凡士林、按摩油)减少皮肤摩擦。
二、术中规范:手法操作守“五原则”+“三注意”
1. 坚守手法核心原则(延续“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 透”)
- 发力不蛮力:用腰腹、躯干力量传导至手臂,而非单纯靠手臂发力,避免自身劳损和患者不适;
- 顺序有逻辑:通常从暴露部位的远端向近端、从浅层向深层操作,比如推拿腿部先按揉脚踝,再向上至膝盖、大腿
2. 三个关键注意事项
- 观察反馈:操作中实时询问患者感受(如“力度是否合适”“有无酸胀感”),若出现疼痛加剧、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
- 避开危险部位:如颈部两侧(避免压迫颈动脉窦)、腹部(力度需轻,忌暴力按压)、关节间隙(忌强行掰动);
- 控制时长与频率:单次推拿时间通常15-30分钟(局部穴位按揉3-5分钟/个),同一部位不宜反复过度操作,避免组织损伤。
三、术后规范:收尾与叮嘱促恢复
1. 轻柔收尾:结束时用轻柔手法(如轻拍、摩擦)放松操作部位,协助患者缓慢起身,避免突然站起导致头晕;
2. 术后叮嘱:告知患者术后1-2小时内避免受凉、洗澡(尤其是冷水澡),建议适当休息,若出现局部轻微酸胀属正常反应,若持续疼痛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