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循行
1.《灵枢·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本经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窍阴(井)。
[交会穴] 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足厥阴),上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目部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
——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躯体部主干: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足少阳脉: 出于踝前;枝于骨间,上贯膝外廉,出于股外廉,出胁;枝之肩薄(膊)。其直者,贯腋,出于项、耳、出,出目外眦。
[阴阳本]少阳脉: 系于外踝之前廉,上出鱼股之外,出胁,上出耳前。
足少阳胆经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同。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侧面孔像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酸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使用。
2.《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 病足小指次指废,胻外廉痛,胻寒,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囗痛,产(生)马,缺盆痛,瘘,聋,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诸病此物者,皆灸少阳脉。
[阴阳本] 是动则病,心与胁痛,不可以反稷(侧),甚则无膏,足外反,此为阳厥。
是足少阳脉主治其所产病:囗囗痛,头颈痛,胁痛,疟,汗出,节尽痛,髀外廉痛,囗痛,鱼股痛,膝外廉痛,振寒,足中指痹,为十二病。
经文互参
《灵枢·胀论》: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按:此篇论六腑病取用下合穴)
《素问·热论》: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按:此篇论六经热论。)
《素问·刺疟》:足少阳之疟:令人解(音懈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按:此篇论六经、五脏疟及治法。)
《素问·厥论》: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灵枢·终始》: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此篇论六经终,应手足上下合参。)
主治对比
头 部 穴
胸 胁 及 下 肢 穴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呕”、“太息”、“胸胁痛”,是肝胆疾病的主要症状。经脉病候中的“心胁痛”,腧穴主治症中分别写作“胸胁痛”、“胸中痛”、“胸胁满”、“胁痛”、“胁下支满”等,都是指胸胁部胀满疼痛不舒的一类症状,可见“心胁痛”即“胸胁痛”。
“腋下肿”、“马刀”是指颈部、腋下的淋巴结肿大,属胆经循行部位的病变,在腧穴主治中也都能找到对应关系。
胆经“起于目锐眦”,颔厌、悬颅、悬厘、侠溪等穴都主治目外眦痛,而风池穴原本《甲乙》主治“目肉眦赤痛”,《外台》、《铜人》、《圣济总录》作“目内眦”,其正确与否尚须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