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脊疗法-------正骨整脊手法要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1、仰头摇正法
适用于枕环关节、环枢关节错位。
病人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
将头转至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低头摇正法
适用于2~6颈椎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中段颈椎,前屈约20度,下段颈椎,前屈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后颈,
拇指按于错位横突隆起处之下方作为“定点”,另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将头转动至最大角度时,
托面颊的手稍用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加力按压,使关节复位。
3、侧头摇正法
适用于2~6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
病人侧卧,低枕,颈前屈度如上述,术者一手托其头,另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处,将头抬起(侧屈)进行转动摇正。
4、侧卧摇肩法
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
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
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要配合用阻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
4、侧卧摇肩法
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副损伤。
5、侧向搬按法
适用于2~6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病人侧卧位,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住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后侧隆起处,
另手托其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病者头托起作侧屈活动(先屈向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
拇指“定点”不放松,与“动点”的手同时作一搬按闪动力,可听到关节弹响,术者拇指可触到复位关节的弹跳感。
6、挎角搬按法
适用于2~4颈椎后关节滑膜嵌顿并错位者病人坐位,术者立于其后,将其头偏向健侧前屈位,充分展开患病关节,
轻按摩其下位颈部紧张之肌肉,使嵌顿之滑膜 退出,揉捏颈肌放松后,术者一手拇指“定点”于病椎关节 隆起之下方,
另一手扶其头顶或额部,先搬向健侧前外侧45度方位,后斜向外侧45度方位,重复3~5次即可。
7、俯卧冲压法(1)
又称分压法,适用于颈胸椎交界处前后滑脱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
也常用于胸椎错位。
本手法缺乏准确的“定点”力,有一定盲目性和危险性,应认真注意冲压时力点应尽可能准确地落于隆起的棘突上,
以免造成新的损害。
7、俯卧冲压法(2)
以颈7棘突偏右,胸1棘突偏左为例。
病人俯卧于软枕上,双手自然分开放于床两侧,头面转向右侧。术者立于床头,左掌根部按于颈7棘 突右方,
右手掌根部于1~3胸椎棘突上左方,令病人呼吸,当其呼气约1/2时,双手同时用一冲压力下按,有关节弹跳感即是复位。
8、侧卧推正法
适用于各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尤其对反张的颈轴有效。
病人侧卧、平枕、低头位,术者用拇食二指挟其向后突起的棘 突两旁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
将其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后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之在运动中推正。
9、牵引下正骨法
牵引时前后纵韧带拉直,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关节的复正,
牵引能使早期变窄的椎间隙增宽,对椎间盘变性并发关节错位者易于复正。
中下段颈椎错位在牵引下正骨易于复位。
牵引下正骨法
病人坐于牵引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
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要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正骨法。
推正法
摇正法
侧按法
9、牵引下正骨法*推正法
前后滑脱式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突的棘突旁,
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
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
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时,嘱病人双手抓住牵引椅后脚上,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
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
9、牵引下正骨法*摇正法
以颈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牵引角度30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
右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重复2~4次。
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重复2~4次。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力来复位。
9、牵引下正骨法*侧按法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 旁隆起处作“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
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度,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2~4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锁的关节易于松解,
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10、反向运动法
用于松 解肌痉挛和肌牵涉性痛,亦有复位作用。
例如斜角肌痉挛(锁骨上窝处可触到索状硬结)多为钩椎关节错位的体征之一。
手法:术者右手食中二指按于其锁骨上窝的右侧中斜角肌紧张肌腱处,让病人转头向右,
术者按压加力同时嘱病人用力将头转向左,重复上述动作2~3次即可。
10、反向运动法
再如正骨后仍感颈背牵涉性痛者。病人坐于凳上,术者站其背后,嘱病人头略仰,术者一手扶其肩,
另手拇指或屈肘按于其背部痛点上,开始加力按压同时嘱病人用力屈颈低头。重复2~3次即可。
此法可立即收效,解除肌痉挛及牵涉痛。
龙氏治脊疗法总论
概述:由于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植物神经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
称为脊椎病因。
以脊椎病因理论作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保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为治脊疗法。
龙氏治脊疗法包括几方面:
1 主治法:
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主要是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其目的为放松颈后肌群、止痛;
水针疗法:(针剌、电针、埋线)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概述及治疗范围
整理:章瑛 审定:龙层花
概述:由脊柱关节错位或脊椎及其周围组织退变而造成神经、血管损伤(神经根、脊髓、椎动脉、静脉等)而致病者,
称为脊椎病因。以脊椎病因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治疗这种病症(异病同治法),称治脊疗法。
治脊疗法包括三方面
1 主治法:正骨推拿主要针对椎关节错位。牵引主要针对椎间盘退变及骨质增生。其目的去除骨性压迫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2 辅治法:热疗(理疗)、脱水疗法(药物)可消除无菌性炎症(神经根水肿)。目的放松颈后肌群起止痛作用。
水针疗法可促进劳损组织吸收及内固定作用。
3 预防复发:练保健功、太极拳、气功等。使用保健枕、硬板床及纠正不良生活姿势,防止外伤、受凉、勿过疲劳等。
(水针疗法及练保健功可治疗脊椎失稳。保健枕及防止外伤可预防复发。)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2)——治脊疗法需要掌握的技术和要领、口诀
脊椎病因学基本理论
1 三步定位诊断法(神经症状定位诊断、触诊定位诊断、X线片定位诊断)。
2 熟练掌握颈椎小关节错位类型。
3 颈椎病临床、病因分型及分期治法。
4 熟练掌握正骨推拿法。
学习治脊疗法要领
1 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
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
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
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
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
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
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
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2 治脊疗法中须采取标本并治,预防复发等综合措施。
3 鉴别传统诊断、治疗与脊椎病因学中诊断、治疗的异同点。治疗中须调动医生及患者两个积极性,其中医生占60%,
而病者占40%,共同努力才能彻底治愈。
正骨推拿口诀: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勿粗暴伤病人,“定点”、“动点”选得准,
椎间狭窄加牵引,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3)——治脊疗法操作程序,四步十法,正骨十法
四步十法
1 放松手法:揉法、按法、拿法、滚法。
2 正骨手法:正骨十法中选用。
3 强壮手法:(分筋、理筋法)、调和阴阳:弹(拨)法、拿(捏)法;推(擦)法、点(穴)法。
4 痛区手法:镇静止痛法及兴奋调理气血法,揉(捏)法、抚(摩)法、搓(擦)法,点(穴)法,叩(打)法、
震(颤)法、运动法。
快速复位法:适用于青壮年(闪动力)。缓慢复位法:适用于老年人,小孩,体弱者(生理运动)。
正骨十法
1 摇正法:仰头摇正主要针对C1、2关节错位;低头摇正及侧头摇正主要针对C2-5关节错位;摇肩法主要针对C6-T2关节错位。
目的纠正左右旋转式错位。
2 推正法:侧(仰)卧推正法主要针对C1-6关节错位;俯卧(床边悬吊)冲压法主要针对C7-T3关节错位。
目的纠正前后滑脱式错位。
3 搬正法:侧卧搬按法(拉肩法)主要针对C1-6(C6-T2)错位;挎角搬按法主要针对C2,3关节错位。
可纠正侧弯、侧摆式错位。
4 牵引下正骨法:主要针对椎间盘变性并错位、椎间盘突出、多关节多型式错位者。
5 反向运动法:对拉舒筋及对顶复位(冻结肩),适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挛缩。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4)——正骨推拿疗法
正骨推拿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病因分型中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国医学传统的伤科正骨、内科推拿法为基础,
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根据脊椎小关节错位的病理变化,研究出的治疗脊柱关节错位,椎间软组织劳损,
关节滑膜嵌顿和椎间盘突出等病症的有效方法。这种手法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具有准确、轻巧、无痛、安全及有效的特点。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 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颈椎上下6个椎间以内的软组织充分放松,主要通过掌心和拇指揉法,
也可应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横突附着的肌腱紧张压痛点处做震法。手法应柔和轻松,避开椎小关节肿痛处,
或者使用轻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复位法和慢速复位法两种。前者多适用于青壮年及健壮者。
后者适用于儿童及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对体质弱和急性期疼痛剧烈不能接受快速复位手法者,也可应用缓慢复位法。
快速复位法应先选好“定点”及“动点”,在操作中加一个有限制的“闪动力”,
以使颈椎关节因受短速有力的“闪动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的动作与快速复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闪动力”,
重复3-5次的连续动作,让关节在运动中受“定点”的阻力和“动点”的动力而还纳复位。
3 强壮手法:对于椎旁硬结粘连组织,可用弹拨、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结调理软组织的平衡机能。
对于松驰、萎缩的软组织,可用指针点、捻、叩打、摩擦生热等法,以温热补气与强壮,并可选取一组穴位行调和阴阳,
行气活血的补益法。强壮手法对病程长,体质虚弱和老年病人尤为必要,同时对颈椎关节失稳有康复作用。
4 痛区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经、血管继发性损害,还可在四肢、头、胸、腹部出现症状和病症。
传统推拿以病症局部治疗为主,治脊疗法的正骨推拿法则是以脊柱部位治疗为重点,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压迫,
临床症状常可立竽见影地减轻或消除,局部病症也可不治而愈。但对病程长,症状重的病人,在结束治疗之前,
于脊柱复位后,应在痛区局部常规施行简易手法,起到促进局部组织康复的作用。根据局部症状可以选用补虚泻实的手法。
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弹法、捏拿法、震颤法、叩打法,点穴法和运动法等,必要时随症选用。
正骨推拿的要领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随症变通选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达到复位。一般选1-4种正骨手法即可,
治疗时间短暂而快捷。揉法可以贯穿于整个手法治疗的每个阶段(开始、结束及每个重手法之后),故又称调整手法。
病情轻者只用放松手法与正骨手法即可,无颈椎关节错位或关节错位已复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强强壮手法。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5)——整脊疗法各配合疗法
1 对于严重的灼性神经痛者,急性期先作椎旁封闭。
2 有椎间盘病变或脊髓损害者,同时应用微波治疗。
3 椎间关节炎症水肿者,治后应用超声波(或磙疗)治疗。
4 椎间盘失稳者,每次治疗后水针作半环形注射,椎旁分层注射法,连续3-5次,起内固定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6)——三步定位诊断法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症状表现部位):询问病情时,根据其疼痛、麻木的部位(无麻痛症状者,
根据主要症状的器官部位),按神经定位诊断分析脊神经根损害部位,初步定出发病的脊椎或关节。
1 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作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 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进行判断,例如室上性心动过速,
检查颈上交感节段(颈上心支属加速神经)所在的颈椎1-3是否错位或压痛。
3 有脊柱局部症状的,除检查脊椎外,还应检查所支配肌肉及韧带附着点是否劳损。
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根据术者进行脊椎检诊结果,包括发现其横突、棘突及关节突偏歪,椎旁压痛,
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摩擦音、弹响音、肌萎缩或代偿性肥大等)的部位,
或各项试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结合第一步定位诊断,进行第二次定位诊断,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脊椎、关节及分型。
1 横突、关节突触诊法:术者用右手拇、食指轻置患者颈椎横突后方与关节突处(先从乳突尖处触及第一颈椎横突,
然后向下后方移至2、3颈椎后关节处),向上下滑动对比,触清关节突有无隆起和横突左右是否对称。如有异常,
应检查是否同时有压痛和病理阳性反应物——硬结,肌痉挛的索状物、摩擦音等,若有即为小关节错位体征,
若无则为先天性畸形。
(由于颈椎棘突多有分叉,且长短悬殊,触诊容易有误差,以检查横突关节突较好。)
2 棘突触诊法:用于下位颈椎及胸椎的检查。术者右手食、中二指并拢置于棘突两旁作上下滑动对比,
遇棘突高低不平和偏歪者,亦按横突触诊法鉴别是否为病现性的还是先天性畸形。
3 阳性反应物触诊法:术者用拇指在患椎棘突旁、横突、关节突上下揉按触摩,
并检查与患椎相连的肌肉远端附着点有无摩擦音、压痛和硬结。若有,
即为劳损点或损伤的反应物(如无菌性炎症或肌痉挛)。
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观察颈椎X线片各椎间关系的变化,脊柱轴线变异情况,椎体后缘联线变异情况。
环椎错位时会出现的仰位、倾位、仰旋、倾旋和侧旋等改变。各椎间关节形态或位移都属颈椎关节错位的表现。
观察各椎间盘变性、椎间关节骨质增生,各韧带钙化的部位、程度等。并与第一、二步定位诊断结合分析,
作出最后定位诊断结果。
1 排除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及类风湿、痛风等病症。
2 分析椎间关节错位的部位,方向(类型)、有椎间盘突出者可行CT检查
3 分析椎间盘变性程度(早期及中期者可通过牵引下正骨法治疗),骨质增生部位与症状部位的关系。
4 观察椎间关节有无炎症,骨质松疏及钙化部位,为治疗提供参考。
不宜治脊疗法治疗者:脊柱肿瘤、结核、骨折、脱位,局部有化脓病灶,有出血倾向及各种危重病人。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7)——小关节错位、复位机理
颈椎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伸屈、侧屈、旋转运动。
伸屈运动时可引起前后滑脱式错位。X线侧位片呈: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反张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推正法。
侧屈运动时可引起侧弯、侧摆式错位。X线正位片呈椎体、棘突、钩突排列侧弯、侧摆现象。正骨手法可选用搬正法。
旋转运动时易引起左右旋转式错位。颈椎X线侧位片呈双边、双突征。正位片见棘突左、右旋转,
纠正错位可选用摇正法。
伸屈运动时暴力损伤易引起倾位、仰位式错位。X线侧位片除椎体后缘连线中断、成角、反张外,
还可见椎体倾、仰变化。纠正错位可选用牵引下推正法及牵抖冲压法等。
混合式错位(综合上述变化在同一椎体间);多关节错位(一种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
多关节多型式错位(二种以上错位型式发生在多个关节处)。颈椎X线片兼有上述表现,
治疗根据情况分别选取用搬正法、推正法及摇正法等。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8)——颈椎病分期及分型
1 颈椎病分期
早期——椎体轻度骨质增生
中期——椎体中度骨质增生(早、中期出现椎间失稳)
晚期——骨桥形成,椎间重新稳定。
2 颈椎病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临床症状为基础,将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颈交感型、颈型及混合型六型
3 颈椎病病因分型
骨关节损害型、关节功能紊乱型,软组织损害型及混合型四种
3.1 骨关节损害型: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及椎小关节炎(骨关节炎)。
其X线片显骨质增生浸入椎管、椎间孔、横突孔。椎间隙变窄,椎小关节炎引起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改变,
骨质增生部位与临床症状的定位相一致,发病多缓慢。
3.2 关节功能紊乱型:病因为颈椎小关节错位、颈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椎间盘突出。
其X线表现为颈轴变异:变直、中断、成角、反张,双边征、双突征,椎间孔变形狭窄,椎体轻度滑脱,韧带钙化,
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的定位多不一致。发病易突然。
3.3 软组织损变型:病因为颈部急性损伤后软组织痉挛,或颈肌慢性肌纤维织炎。X线多无变化,
临床上增生部位与症状定位诊断多不一致。起病缓慢者多于突发者。
3.4 混合型:临床症状兼上二或三型。颈椎X线表现同样兼上二或三型。发病多突然。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9)——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颈椎小关节错位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颈椎椎间关节包括颈椎间盘、左、右钩突关节及左、右后关节五对,
不同姿势引起的作用力可导致不同关节错位方向的不同。
1 前后滑脱式错位:当椎间盘损伤、退变时易发生椎间盘关节滑移。触诊同一平面横突左、右两侧均隆起或凹陷。
X线侧位片椎体后缘联线中断,上一椎体向后或前滑移。
2 左右旋转式错位:椎间盘尚好,颈椎扭转时易发生。触诊错位椎的横突偏歪为上下二椎方向相反。
X线侧位片可见错位椎体双边、双突影,或椎体后缘联线中断、成角或反张,
斜位片见椎间孔内小关节移位而致椎间孔变形、变窄,其左右多不在同一椎间孔。
3 侧弯侧摆式错位:椎间盘受损或已变性,
颈椎侧屈过度或颈椎侧位挫(撞)伤时易发生(习惯高枕或偏一侧睡者多见)。
横突触诊颈椎向一侧偏歪或侧弯隆突,另侧 陷(症状常出现在错位关节的凹陷侧)。
X线正位片可见颈轴侧弯,或某二个椎间钩突关节偏歪不对称(侧摆),病程长者常见钩突关节变尖。
4 倾位或仰位式错位:多见于急性外伤或有外伤史者(尤以挥鞭性损伤常见),有时合并有旋转错位。
横突触诊兼有前后滑脱式和侧摆式的关节偏歪情况,棘突触诊间距不正常(一宽一窄)。
侧位X线片可见椎体(棘突)倾位或仰位(上宽下窄为仰位,反之为倾位)。
5 混合型错位:与上述各型兼有二型以上者。
6 钩突关节型错位:好发于早期变性的椎间盘部位。后关节错位触诊易于发现,钩椎关节错位,
除侧弯侧摆式易于触诊外,轻度的扭伤或滑膜嵌顿,虽症状较明显,但关节变形不易触诊。检查确诊时,
注意下列三个特征:1.斜角肌紧张呈索状硬结;2.术者以手指沿此索状硬结向上触诊至横突处,
重症者可触及绿豆大的粒状硬结,为横突间肌及软组织痉挛形成;3.该处压痛明显,重按可诱发症状。
当关节复位后,症状可即行缓解或消失。X线正位片可见椎体侧摆,病程长者,可见钩突关节骨质增生(变尖)。
7 后关节滑膜嵌顿:由于后关节襄松驰,当关节张开在某种姿势较久致关节内膜牵张松驰后,突然活动关节,
襄中的内膜(又称滑膜,分泌滑液,内含丰富交感神经组织,
由脊膜返回支神经支配,痛觉十分敏感)因松驰而被关节蛟合于关节内,称为关节滑膜嵌顿。
最常见于落枕患者,起病突然,颈部因剧痛引起反射性肌痉挛而致活动功能显著受限,出现斜颈。
触诊于发病关节处有包块样隆起,(关节内膜受伤后,渗出水肿至关节肿胀),多呈半球形,按之剧痛,
其有关颈部肌肉保护性紧张。颈部X线侧位片可见该椎间关节椎间隙后缘增宽,密度略增高(关节炎表现)。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0)——颈椎病正骨十法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
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
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
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
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
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
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
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
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
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
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
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
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
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
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
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
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
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
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
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
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
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
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
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牵引椅。
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
反向运动法(斜角肌)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
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
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
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
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
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
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 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
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
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
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
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 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
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
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
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
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
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
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
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
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
再如法做另一侧。
9.3 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
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
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
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 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
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
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
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
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
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1)——辅治法:水针疗法
脊柱错位,必然导致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慢性劳损,只有同时治疗软组织损害,才能促使椎间失稳的彻底痊愈。
脊柱损害可造成椎小关节和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损害局部或其神经支配区疼痛,易引起脊柱功能障碍,
神经根受骨性压迫或剌激,在其后支支配的颈背部肌肉会出现紧张状态,表现为局部板硬、压痛。交感神经损害时,
可引起内脏功能障碍及血管痉挛,并出现肢体冷劂感,故在综合疗法中,除主治外,应配合辅助治疗,
以促进康复和彻底治愈病症。
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是有效的软组织劳损治疗方法。能促进软组织粘连软化,使慢性劳损的韧带、肌腱恢复功能,
加速脊柱稳定性的康复,而达到病愈。故在主治法使病情缓解后配合椎旁软组织劳损点水针治疗,
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作用机理
1 促进劳损组织康复:椎周软组织劳损即软组织损伤后,创伤修复不完全,
局部组织纤维性变(触诊有摩擦音)、机化、钙化(触诊有硬结)。劳损点水针注射,针剌能激发局部创伤修复机能。
注入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补给组织营养、热量,有利于创伤的修复。注入10%葡萄糖配合30%胎盘组织液,
能软化或松解硬结,促进机化逆转,达修复作用。
2 内固定作用:利用大剂量注射液对失稳的椎间或椎旁注射,造成人为的水肿区,可对椎间失稳达到一时性的内固定作用。
如半环形注射,对早期变性的椎间隙牵引增宽后予以水针注射,可使牵引效果获得巩固。棘突间注射法,
对倾位或仰位错位的椎体正骨推拿后棘突间距变窄处水针注射,有助于加强纠正错位的作用。棘突旁注射法,
根据棘突偏歪方向选择注射点,在手法复位后注射,有明显的稳定作用,此项注射法葡萄糖液量须增多至每注射点8-12ml。
注射点选择
1 劳损点:以拇指垂直触诊椎间连接的韧带与肌肉附着处的肌纤维,有摩擦音,筋结滑动感处,即为劳损点。
好发部位常见于:病椎上、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旁1-2cm处的多裂肌、夹肌、半棘肌、大小菱形肌的附着点;
棘突旁开3-5cm处的最长肌;颈椎横突后侧各肌附着点。
2 与脊柱连接的中深层肌肉远端附着点,如肩胛提肌(肩胛内上角);大小菱形肌(肩胛骨内侧缘);
前、中、后斜角肌(颈椎横突处)。
常用药物
1 劳损点: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混合后,分注于两侧劳损点。
2 软组织粘连、硬结点: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入30%胎盘组织注射液2ml,分1-3点注射,
注射后局部行拇指揉压松解手法。
3 半环形注射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在棘突间韧带处注入8ml,
另外注入椎板后(后关节附近)左右侧各7ml。
水针疗法多在脊柱病急性症状缓解后(牵引、正骨推拿后)应用。急性期无菌性炎症多较重,
(椎小关节炎、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痛),药液注入炎症区常可引起剧烈疼痛反应。
水针能促使软组织劳损康复,其疗程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一般采用隔日一次,每次注射2-4点为宜,
失稳者亦可每日注射一次,选取两组注射点轮换注射,10-20次为一疗程。劳损点以摩擦音消除为治愈。
硬结以软化为治愈。病情以脊柱恢复稳定性为治愈。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12)——保健操及保健枕
保健操及保健枕的使用是颈椎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龙氏治脊疗法的组成部分。
脊柱病治疗中,有关固定制动和积极锻炼在不同阶段应各有侧重。固定有利于创伤修复,在创伤急性期,
短时间适量制动,能尽快减轻剧痛的表现。当颈椎关节复位,骨性压迫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如果仍采用固定制动法,
则不但不利于各肌群的锻炼,影响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长期固定还会使有关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
给脊柱的稳定性带来危害。因此龙氏治脊疗法认为“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治则。在急性期,应劝告患者注意休息。
有脊髓损害的重症患者,必要时可用颈托作短期制动。康复期(急性症状改善后)则应鼓励患者进行医疗体育,
按患者的不同疾病、不同年龄和不同体质,作出适宜的锻炼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锻炼,注意防止锻炼不当而加重病情。
康复后,要选择一些保健功作为强身健体,预防复发。
脊柱保健功可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其中包括三部分,自我推拿:具有舒筋活血作用;
自我复位:对各段脊柱骨小关节不稳定及轻度错位,能在脊柱运动中得以纠正;增强体质:包括脊肌练习,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作用,保健功最好在每晨醒后练习15-20分钟。
龙氏简易脊柱保健功操
1 侧卧转体法:侧卧位,下方腿伸直,上方腿屈曲,上方手叉腰,上身作前后转体活动,辐度越大越好,使腰部充分旋转,
左右各3-6次。
2 仰卧推肩法:仰卧位,双臂平放床上,屈肘,双手放胸前,头转右时,右肩用力向前推动(右肘不离床),头转左侧,
如法推动左肩,左右各3-6次,(双手有晨僵或全手麻木感者,可多做几遍,肩周炎患者加耸肩、摇肩动作,
再配合锁骨上窝痛点按压法)。
3 拿捏后颈法:仰卧位,一手托头后,另手掌放在颈后部,用2、3、4指与掌部用力捏拿后颈,
手指触及肿痛或隆突的椎关节时,可停在该处多拿捏几次,左右两侧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往复2-3遍,
达到左右转颈均感舒适为佳。
4 仰头摇正法:仰卧位,以右侧为例,左手托头后部,头向右转30度,右手掌托下颌部,
(右手各指指向右耳)用短促的力,右手向上推下颌部,使头作仰头向右上方复正,每次2-3下。双手换位,
如法作左侧,如有头颈单侧麻痛的,应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5 引身舒脊法:仰卧位,双手重叠托住后颈枕部,双下肢屈曲,足跟尽可能向臀部靠近,臀部轻微抬起离床,
双下肢同时用力将双膝向下按压,足部向上蹬,使身体受牵引力而下移,由于双手将头颈部稳住,
达到颈、胸、腰椎椎间受牵引而使各椎间距增宽,对位良好,具抗衰老和治疗脊椎病的作用。如遇病痛较重时,
可先作单腿牵引法,左右侧各牵拉2-3下后再行双下肢牵引法2-3次结束。
6 仰卧挺胸法:此法能提高脊柱稳定性,减少发病。仰卧位,双手重叠托后颈部,双下肢伸直自然舒适,
以头、臀部作支点将背部抬起离床,(同时吸气),用力将背放回床上,(同时呼气),动作自然、轻快为佳,
10-100下。初练者每10下停一次,呼吸顺畅后继续练至30下。
(以上六法,于每晨起床前操练一次。)
熟练后只需8-10分钟完成。初期每天一次,三个月后有效时改为每周2-3次,持之以恒,保持健康。
保腱枕的使用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睡眠姿势不正确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科学选择枕头是解决睡眠时颈椎过度扭曲的唯一手段。脊椎病因学的创始人之一龙层花教授根据人体生物力学原理,
通过对几千例正常人生理指标测量,研制出可适合不同体形、肩宽的颈椎舒适枕系列。
30年来经过近万例颈椎病患者的使用,证实颈椎舒适枕不仅可以预防颈椎病,也是正常人颈椎保健、舒适安眠的好伴侣,
保腱枕另外对头痛、头晕、失眠、打鼾、高血压、神经衰弱、颈肩疼痛等疾病也有明确的辅助治疗作用。
使用方法
1 仰卧:头宜睡枕部中央。本枕设计了两种弧度,使患者可根据个人颈部弧度选择舒适的一侧。
2 侧卧:头宜睡枕部一端,注意侧卧时头颈部均睡在枕上,颈部不能悬空,以舒适自然为度。
3 本枕附有两个枕垫,置于枕袋内。当仰卧时,感到枕高不够时,可将小枕垫放在枕中央的低部或边缘部,
调节至颈部舒适为度;如感觉枕头过高时,可将底层大枕垫抽出,用一段时间后再将此垫放回底层。
4 颈椎舒适枕应严格按肩宽选择使用,肩宽等于两侧肩关节盂段(肩胛冈外段)之间的距离;
也可按穿中号衬衫者用小号枕,以此类推,但依据肩宽选择最标准